为了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探讨积极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构建学科育人视域下的心教学体系,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滨湖区中小学美术希望之星班于12月18日联合举办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研讨活动。
来自滨湖区育红小学的王雅楠老师执教四年级的跨学科课程《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在课堂上,她巧妙地融入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并利用平板电脑作为绘画媒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课程伊始,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迎新”联想创新大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出发,从形状、色彩、肌理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和想象。在课堂互动中,王老师积极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师生共同探索和创造,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之火。学生们在平板电脑上运用夸张变形、组合拼接的方法表达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思考。王老师还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作品和创意,从而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宽思维边界。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充分展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美术知识,还显著提升了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我校蒋丹莉老师以说课的形式展开了《动物的花衣裳》大单元教学,课程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是课时1《动物花纹》和课时2《创作新衣裳》。课堂中,蒋老师引导学生融合美术与自然学科,展开跨学科的学习。课堂中,蒋老师通过欣赏动物们的“花衣裳”,学生获得美的启迪与创作灵感;围绕“动物的花纹不仅美还各具功能”,探究动物花纹的秘密、发现隐藏于背后的功能,找到花纹“美”的本质。在本单元中,蒋老师运用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激发了学生对表现语言和方法的深入探索。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小任务,学生们围绕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孕育出“个人的想法”。他们运用不同的点、线、面和色彩,结合多样化的材料与技巧,实现了自我表达的飞跃与突破。通过这样的学习经历,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洋溢着个性与创意,彰显了他们对美的独到理解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艺术技能,更关键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研讨环节,无锡市育红小学的苏晓萍老师展开关于《新媒体技术赋能儿童美术课堂:给予积极审美感兴下艺术实践》的讲座指导。苏老师指出新媒体技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她强调,通过互动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和各种创意软件,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艺术概念,同时也能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创作热情。苏老师还分享了她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艺术,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无锡市美术学科教研员王晓伟老师就《儿童积极审美感兴的形式因素及潜能创造》展开教研指导。首先,他肯定了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并强调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工作中,要有“以终为始”的教学思路——将任务前置,巧妙运用指向明确的学习单,来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其次,他还指出了当下课堂转变还应有评价方式的创新,建议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作品,还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思维发展。最后,王晓伟老师提倡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审美感兴,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
经由本次研讨活动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为美术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阐释的紧密结合,教师们对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领悟美及创造美,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撰稿:丁可沁
摄影:丁可沁、蒋丹莉、诸雨洁
审核:蒋丹莉